斷捨離 不等於 丟東西

所擁有的東西都是我們自己堆疊出來的,反映的是我們的內在自我狀態、人生的樣子。

一個人的生活範圍及對待物品的方式,都反映著這個人的「行為模式」。

廖文君

最近這幾年很流行斷捨離,有很多的書教人怎麼丟東西、衣服只要有幾件就好、怎麼收納、規定自己的消費行為…..等等,甚至聽說過都不要種盆栽,因為搬家很麻煩,力求擁有的東西最少以達到斷捨離。

為什麼有些空間很整齊乾淨,但總是哪麼冰冷,沒有溫度?  因為物品是靈魂的碎片,陪有帶著覺察和感謝的心情,隨意丟掉曾經的自己,丟掉那些曾經支持自己的東西,這個頻率被空間記錄下來了,散發著自私與無情。

為什麼有些類似的東西一直再重複丟了再買、買了再丟的模式呢?  有些漂亮的衣服,買了沒有穿,整理衣櫃的時候就想說幾年沒穿了丟掉吧,結果過一陣子就又買了類似的衣服,像這樣的例子應該很常發生吧。

觀察身邊很多朋友是因為受不了家裡東西太多每次整理都好累、或是覺得空間侷促想要多一點空間,所以乾脆來個丟東西吧,反正現在流行斷捨離。或是突然想換個生活空間樣貌,就開始丟東西說是斷捨離。

過一陣子再去拜訪這些朋友,家裡的東西還是又多了起來,跟斷捨離前沒有太大的差別,甚至新買的東西跟之前丟掉的一樣啊,或許只是換個更貴的品牌。

其實,整理物品是一個人重生的過程,所擁有的物品反映的是自己內在的心理狀態、生活型態、行為模式和”想擁有的人生”。

囤積行為有三大類的情況:
1. 對於事物的執念-控制欲、佔有欲。

2.對於行為的上癮-情緒不穩、蒐集欲。

3.投射自己的價值-自卑或自傲、優越感、恐懼。

因為工作的關係,有好幾年都是每年搬家,每次搬家整理東西都是非常痛苦的,直到看到一本好書”真正的整理 不是丟東西  作者:廖文君” ,讓我真正的反思每一個物品對我的意義,和我的人生原來是長怎樣、以及我內在真正的想法。

曾經在香港金融外商工作,哪時候是擔任業務,有一次去拜訪客戶的時候遇到同行的業務,對方眼神掃視我全身上下一番,停留在我的包包上面約莫有超過10秒,其實在金融業很多人會評比和討論名牌包,以及誰買了哪個包要小心不易撞包之類的。在哪次被掃視之後,我就購入了人生的第一個名牌包,之後一兩年陸續買了幾個,其實買名牌包這個行為只是反映我對自己信心的不足和害怕被輕視所導致的,後來開始整理東西之後,發現自己最常用的是購物袋和後背包。

所以真正的整理東西,其實是相當有意思的,對自己誠實不要批判和責怪自己,整理就會變成一個認識自己的有趣過程,也可以有意識的真正決定自己人生想呈現出來的樣子。

有時候我們認識一個人是從她穿衣服的風格。當我們在整理衣櫃的時候,會有一些衣服可能是告訴自己瘦下來穿的時候很好看,先買吧! 我會瘦下來的~~~,或是買了一雙超高10公分的性感高跟鞋,想著哪天參加party 的時候可以穿,但哪雙鞋其實根本穿起來很難走路,只能當花瓶。
其實哪只是一個自己渴望的樣子,不見得是適合自己的,人要活在當下去決定現在的樣子,我們想要藉由衣服呈現自己怎樣真實的樣子呢?  生活、工作和休閒時間的活動內容需要怎樣的衣服和我想呈現怎樣的風格?這絕對會幫助你整理衣櫃、和每一次買新衣服、鞋子怎麼決定。

這是完全沒有業配的好書推薦文
”真正的整理 不是丟東西  作者:廖文君”

來過工作室的朋友們,都知道小編的家就是工作室,你們看到的就是我大部分生活的真實樣貌,也祝福大家可以打造自己喜歡的生活空間。

題外話:很喜歡植物的陪伴,所以看到某一篇斷捨離的文章竟然建議都不要種盆栽,因為搬家會很麻煩,是非常驚訝的,哪空間不就完全沒有生命了嗎? 除非是國際間的搬家,不然小小幾個盆栽,應該是很容易的,就算是國際間的搬家,也可以把盆栽分送朋友找到下一個家。每一個物品不見得會陪伴自己一輩子,但是相處的這段時光感謝有每一個物品的陪伴,當我們不需要的時候,也感謝的送走它,這也是所有物品希望真正服務我們而存在的理由阿!
看著家裡最近開花的薰衣草,每天都好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