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精油」的幾種定義? ──不是每個萃取法的產物都叫「精油」

➤人有三個特性

良好的溝通都要基於人的這些特性,這也是為什麼要知道「精油」的不同定義。

  • 喜歡被理解
  • 有共同的語言
  • 不喜歡被糾正

「精油」越來越隨處可見,卻也因為說話者對於「精油」的理解,產生了不同的定義,很多時候說話者甚至無法精確地告訴你在對話中,他說的「精油」定義是什麼。

因為人的特性,我思考了以下幾種常見的「精油」定義,剛入門可能最常使用1的定義,隨著學習越深入,會清楚的掌握1至4不同面向的定義,或許隨著時間經過,有想到其它的定義,也會再一次更新這個文章。

🌱 1.「精油」→廣泛的薰香、香氛產品

「你有沒有在用精油?」「有阿~我會擴香,我喜歡香香的」
通常是發生在和新朋友尬聊的時候,會用到這個定義。
精油在很多開架式商店、家居品牌店都有陳列販售,剛接觸精油的小白、或是一般社會大眾一般來說認知中就是用來讓空間有香氣,進階一點的,或許就是會用香氣來抗病毒預防感冒之類的。

🌱 2.「精油」→芳療相關的知識、事物

「我最近在研究精油、上精油課。」
當我們開始學習芳療的時候,我們已經意識到「精油」是一門很龐大的學問,除了擴香,還可以按摩、預防醫學、情緒、心靈、能量……等等領域。
為了跟身邊的人溝通方便,因為爺爺奶奶們叔伯大姑們可能不知道芳療是啥,但是他們都聽過精油,不自覺的我們會用上這個定義來方便溝通。

🌱 3.「精油」→天然的植物萃取物,相對於人工製造、干預之下的香精(Synthetic)

調香工作者比較常使用這樣的定義,「我專注在天然精油調香,沒有使用單體。」
區分調香原料的大類時,很常用「精油」指天然萃取物,以相對和香精、天然香精、單體等區分開來。 曾經有芳療師問過我精油和天然香精的不同,可以參考Podcast有一個概括的認識。
EP72| 天然香精是天然的嗎? 就是精油嗎?

🌱 4.「精油」代表的是蒸餾萃取法產生的具有揮發性質的萃取物,植物以不同萃取方式產生的萃取物有各自的專有名詞。

當開始認真投入學習芳療、或是調香,萃取法的掌握是重中之重,所有相關課程的入門也都會有名詞解釋,跟專業的工作者對談,清楚的知道每一種萃取物的專有名稱就很重要了。

▋蒸餾法(Distillation) ──精油(Essential Oil,常縮寫為E.O.)

最常見的萃取方法 , 也是大家最熟悉的萃取法。
是利用物質揮發性(volatility),將水經過加熱得到充分的熱能,在它的沸點完全汽化,在這過程當中會攜帶著植物美妙的各種化學分子,然後經由冷凝管冷卻,凝結成為 液體,而達到分離收集的目的。蒸餾包括汽化(vaporize)、凝結 (condense)與收集(collect)三個程序。
蒸餾技術是純化與分離物質常用且歷經數千年的方法之一。

蒸餾的方式,包括:簡單蒸餾(simple distillation)、分餾 (fractional distillation)、減壓蒸餾(vacum distillation)、真空短程蒸餾(Short-Path vacuum Distillation, SPD)、蒸汽蒸餾(steam distillation)、分子蒸餾(Molecular Distillation)、滲透蒸餾法(hydrodiffusion) 、循環蒸餾(coho distillation)…等各種不同方式。

▋冷壓法 ──精質(Essence),但因為和精油性質接近,所以也稱為精油(Essential Oil,常縮寫為E.O.)

海綿吸取法:古老工藝,取果皮浸泡溫水,果皮柔軟後風乾,以海綿反覆吸取果皮的精質,海綿吸飽後擠出過濾。
碗刺法:古老工藝,使用一個充滿尖刺的磨盤,讓水果在裡面滾動刺破果皮流出精質,收集後過濾。
以上兩種古老工藝多為生產高品質的精油,因耗時、耗人力、成本高,多為藝術作品才會採取的方式。

遠心分離法,又稱為離心器分離法: 現代主要冷壓方式。
清洗、滾動槽內針刺流出精質、過濾、以離心機分離、在低溫5~8度冷藏靜置使雜質下沉分離,取出上層高品質精油。
果汁副產品: 果汁榨取後低溫靜置讓精油浮在表面取出,亦含有水分而變質。此方式產生為劣質精油。

▋溶劑萃取法(Solvent) ──原精 (Absolute, 常縮寫為abs)

植材(尤其是花朵類)不耐高溫、出油率低,或是想要萃取結果帶有更馥郁的原本植物香氣(因為原精氣味通常更接近植物原本的香氣、香氣強度高) ,或是樹脂類植材(安息香、乳香、蘇合香等等) ,就會採取溶劑萃取法。
簡單來說,就是
(1).使用有機、環保溶劑浸泡植材,溶解出植物的芳香成分等等,含有芳香精質的溶劑稱為「Solvent Extract」;如果是含有樹脂成分的,就會稱為樹脂溶液(Resinoid) ,常見有安息香、乳香、沒藥,之前入手過膠冷杉樹脂液,也是相當好聞,Resinoid 在調香應用上其實很常見,因為香氣表現有異於其他萃取法的獨到之處。
這各步驟溶劑的選擇、植材的預處理、浸泡多久、溫度的控制等等,都是每一個萃取商的技術,也就是商業機密。

(2). 以低壓蒸餾器(vacuum distillation) 去除溶劑,留下凝香體(Concrete) ,因為大部分都會含有高比例的天然植物蠟、樹脂、植物色素等,所以呈現固態。
(3) 傳統會用酒精沖洗凝香體,沖洗溶解出芳香物質,再以真空方式去除酒精留下的就是我們使用的原精(Absolute)。
對於凝香體的處理,其實有不同的方式,也是一個很關鍵的步驟,會影響最終產物。

現在技術進步,有些溶劑甚至可以達到食品級,對於溶劑萃取的一些就有看法,可能需要更新 ,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波羅尼花原精 , 澳洲政府的法規嚴謹成熟 , 高品質的波羅尼花原精還會領有食品級字號 , 還是不建議口服 , 哪是另一個領域的專業。

很多人聽到溶劑就覺得不好,就不再進一步了解,所以說人的既定看法是很難打破框架的,這在學習上應該謹慎看到這個「習慣」。

溶劑萃取其實是有相當高的技術性成分在內,優質的萃取商通常需要一定規模,至少我沒聽過「小農」有做溶劑萃取的。當然不排除有一些小規模或是有一些追求低成本而使用較差溶劑的。原精的品質差異極大。

▋超臨界CO2萃取法(Supercritical CO2 Extraction,也常簡稱為CO2) ──超臨界CO2 萃取物 (CO2 Extraction, 常縮寫為CO2)

超臨界萃取法也會使用其他氣體,不僅限於CO2,只是植物較常用CO2。
利用二氧化碳CO2的物理性質,在一定大氣壓力、一定溫度下CO2會由常見的氣體轉為液體,沖洗植材洗出芳香物質,最後回到正常大氣壓力常溫下,CO2 重新回到氣體消失後留下的就是CO2 萃取物。
因為參數設定的不同,CO2萃取物的結果會有極大的差異,也會有各自的名稱,相當有趣。
超臨界CO2萃取法是一門有趣的學問,我也開了一門課專門講述,有興趣可以關注開課。

認識超臨界CO2 芳香萃取物和香氣

▋脂吸法(Enfleurage) ── 脂吸原精(Enfleurage Absolute,但很常看到直接稱呼萃取物為Enfleurage)

使用專門的脂吸架(chasis) ,其為木框中有一整玻璃片,在玻璃片上塗上一層油脂,然後將新鮮花瓣鋪在油脂,油脂會吸附花朵的芳香物質,要一直更換花瓣直到油脂飽滿,得到的就是香脂(pomade) ,但會再進一步以酒精沖洗出芳香物質,接著以類似溶劑萃取的方式最後會得到脂吸原精。
提到脂吸法很多書本會寫法國格拉斯,但其實這種古老工藝在很多國家都有,我接觸過的目前有在生產的大農場有南美洲兩個國家、印度、中國(這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些技術非常精湛) , 更別提加拿大、歐洲還有很多精品藝術工坊。 工作室的墨紅玫瑰原精(脂吸法)也是經典之作 , 穩定性極好 , 之前入過的梔子花脂吸法穩定度就差了點 , 反而是溶劑萃取的梔子花原精勝出 , 並不是說哪一個萃取法壓倒性好 , 就是工藝的成熟度。

脂吸法成本高,但還原花香非常好,植材的掌控、更換的頻率、溫度、油脂的選用(這個絕對不是單純的書上寫的牛脂、豬脂、可可脂這些的,很多是萃取商的祖傳祕方)、香脂的沖洗萃取出最後的芳香產物等等,每一個步驟其實都有不可外傳之秘,好的脂吸法最終的萃取物是完全沒有油脂氣味,只有花香,差一點的就會隱約聞到油脂香氣。

▋ 印度ATTAR ── 萃取物就稱為ATTAR

收集原植材,把它放置在蒸餾桶中並用水浸沒,另一端冷卻槽上的精油收集器裡面先放入檀香或岩蘭草精油(用於吸附原材料的芳香分子, 因為這兩種精油的香氣非定香非常好),加熱蒸餾器,以40度低溫連續蒸餾(溫度的控制完全靠老師傅經驗, 因為沒辦法開鍋、設備上也沒有裝設溫度計、甚至蒸餾鍋是以厚厚的泥土封住)(過熱會燒焦花材或者傷害到脆弱花魂),蒸汽冒出經過一個小孔通過竹制導管進入到收集器中跟檀香或岩蘭草精油混合,追求極致的師傅只會用竹子作為連接管,因為芳香分子經過竹子再到收集器裡,往往會帶有竹子的清香。

 2022年曾經舉辦過一場ATTAR 品香會,而這樣傳統的古老印度技術,很多老廠都凋零了,近幾年也似乎沒有之前受歡迎,可能過幾年會再次復古?
有兩篇舊文可以延伸閱讀

ATTAR -被封印的精靈

印度ATTAR蒸餾是一門古老藝術

另外還有一些少用的萃取方法就不探討,掌握以上六種萃取法基本上已經是深度學習者了。

  • 如果萃取物是經由兩種以上的萃取法才完成,最終產物會以最後一個萃取法為依據。
    例如: 超臨界CO2+分子蒸餾法,最終產物會稱為「精油」,因其特性。
  • 早期剛有工作室,迎合市場其實把超臨界CO2 寫成原精,因為幾年前CO2大家還是很陌生,後來隨著教課、寫文章、錄podcast 等等各種情況下,每一個萃取法的產物都需要精確地指出,不然就會說明的很卡,聽的人可能也很模糊,所以從2024年起,工作室的產品標籤有進行一個重新整理。
    可能早幾年入手超臨界CO2 還是寫原精、但也不排除當初標籤紙印太大量我現在還有漏更新的。 這也是過去沒有很完善的地方,我們持續在進步。
  •  這篇文章也是希望大家對於每個萃取法相關的產物「名詞」有一個掌握,未來在看國外論文、參加專業研討會或是海外課程進修,溝通上會更精確也能理解對話。

以上四種「精油」的定義都沒有錯,只是因應對話情境、說話者的溝通方便而產生,很多時候我們默默交替四種定義在使用而沒有意識到而已。

▋教課帶給我的啟發就是,一個人說話的用詞,基本是反映他過去累積經驗、學習程度,我們是要進行溝通,不是要辯論。
我們可以引導對方了解更多,但不是糾正。

有效的溝通,前提都是「聽懂對方的話」,然後「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沒有必要強迫症的去讓大家都跟你用知道、或是認為應該得方式去對話,可能會換來一句「你了不起」,然後天就徹底被你聊死了。

一個聊天能謹記人的三個特性的人,絕對是萬人迷。